随笔 - Eufisky - The lost book

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

以前跟博士老板写文章的时候,老板面授机宜,说了一些写作要点。大体知道宏观上怎么安排文章了。然后跟博士后老板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自我感觉总体上的把握没有问题,结果却发生如下对话:
 
 
 
我写(为了说明简单,这样都翻译成中文):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而C会产生B,
为了减少A,我们必须减少C。
 
 
 
老板说:你这样写,我不知道第二句为什么要提C呢?
我一愣,很奇怪:因为C会产生B啊?(心想这不是很明显吗?)
老板改成了:
A是由于B的存在造成的,
B会被C所诱发,
所以减少C,就会减少A。
 
 
 
我一看,换了个表述而已,有什么不同吗?百思不得其解。问老板为什么要这么改,老板还是那句话,按原先的写法,她不知道为什么要提C。我最后还是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by George D. Gopen and Judith A. Swan。
 
 
 
原来,句子有所谓的the stress position,就是读者期望看到重要的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所以写作的时候要把你重要的东西放在这个位置。句子还有所谓的the topic position,它建立了读者对这个句子的期望。更奇妙的是,不同的语言,由于阅读习惯的不同,它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不太的:中文的the stress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英文是在句子的后面,这叫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对英文来说,它的the topic position是在句子的前面,而中文没有the topic position。最理想的英文句子的组织方式是用前面的the topic position来提到前面的旧信息,这样读者就知道这个句子是要跟旧信息相关的,而用后面的the stress position来提到新信息,这样一个句子实现了一个建立旧信息和新信息联系的过程。这样一句接一句形成了信息的流动和逻辑的建立或转换。
 
反过来看我的表述,我还是用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第二句中把新信息放在了前面。对我来说这个逻辑没有问题。可是对于英文国家的人来说会很别扭,因为在 他们期望看到旧信息的地方看到了新的信息,他们就会迷失。而在应该有新信息的地方看到旧信息,他们又会失去兴趣。虽然最终他们也能懂,但是对他们来说,读 起来就很费劲。我老板改的,就完全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有人说,你看一篇英文文章,如果读起来特别顺口的话,往往它是中国人写的,因为我们对the stress position有相同的习惯。知道了上面组织英文句子的原则,写起来就可以把句子搞的紧凑一点。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做到每次都用旧信息带入新信息,那怎么办呢?那就要借助连词的作用了。这一点,中英文差别倒不是很大。
 
比如:A类材料中会有性质B。
B很普遍,可以用理论C解释。
但是,最近在A类中发现有某些材料没有性质B。
其中第三句的A在第二句没有出现,而如果把在第二句有出现的B作主语又不好造句,只好利用连词:但是。
 
 
 
同样的道理推广到段落:我们最好在每一段的开头用一句topic sentence(主题句),句子前半部分提到上一段的主题名词,后半部分提到这一段的主题。通过这样,我们又把大的单元,段落,给有机的连接起来了。
 
 
 
至于英文写作中的整体结构问题,实际跟中外区别倒不大。想想近代科学都是西方传到中国,所以这些模式都是西方的模式。只不过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最大的区别还是句子的组织上。
 
 
 
当明白中英文论文写作的最大不同后,你就可以写出比较符合英文阅读习惯的文章来了。
 

书脊指书的厚度,最准确的计算方法是:
P数除以2乘以0.001346乘以纸张克数=书脊。
P数:指同种纸张总页数,通常一张A4纸为2P,设计公司计算P数是按210mmX285mm,计算,即大度16开计算。
无论多大开度的书,计算书脊时P数就是计算同种纸共多少页,如有不同纸,再计算其他纸的厚度,最后相加得书总厚度,如:一本书:内页80g书写纸共240P,中间有16P157g双铜,算书脊。
书写纸厚度:240÷2×0.001346×80=12.92mm。
铜版纸厚度:16÷2×0.001346×157=1.69mm。
书总厚度(书脊):12.92mm+1.69mm=14.61mm。

 

“侯沉,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 浅谈英文科研写作

面对着满屋子的师生,我的博士委员会中的一位美籍匈牙利教授直言不讳地在我的博士答辩会上说:“沉,我要把你的工作和你的论文分开来评论。”
 
   我一头雾水,什么意思?我的论文不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不就是我的论文吗?
 
   “你的工作不错,这个这个和那个那个,但是你的论文充斥着垃圾。写作一塌糊涂,我读着读着都想撕了它。” (其实他用了一个比”垃圾“更不堪入耳的词儿,和犬科动物有关,大家都能猜到,我就不点明了,呵呵。)
 
   台下的哥们一脸坏笑,台上的我一脸讪笑,满屋的人哄堂大笑。东欧国家的人好像不讲政治正确啊,是什么就说什么(所以人家遇到的恐怖袭击也少呢。)
 
   我博士导师从来不发火,唯一一次抱怨就是博士答辩之前:”你看那个阿根廷小妹妹,人家母语也不是英语,比你来美国还晚,人家毕业论文写的可以直接拿去发表。你,你媳妇儿是说英语的,你也不让她给你改改,你自己看的懂吗?“
 
   博士后的老板在我刚进去时曾经评论:你的写作是hopeless。博士后二老板比较客气一些:我读你的东西有一些困难。
 
       2009年,我痛定思痛,知耻后勇,发奋图强,悬梁刺股,花了一年时间废寝忘食地提高英语写作。一年之后,基本上每篇文章,审稿人或编辑都会称赞写的不错,很容易懂(well written, easy to follow),再没有在写作上被人质难过。前年写了一篇长文(我自认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给审稿人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写的很好”,嘿。
 
   今天周末,这就花点儿时间和博士生,博士后,还有青椒们交流一下我的逆袭过程。以我这么差的底子都可以逆袭(大学四级68分,托福惨不忍睹,写作被所有的老板批判),那我相信除了陈楷翰陈疯子,所有的人都可以逆袭。
 
   先声明一下,本文是交流理工科的初级或中级科研论文写作的经验,文艺创作或高级科普写作不在此列。而且主要是集中在生命科学这种使用自然语言的学科。像物理数学这种使用公式语言比较多的学科,可能用处也不是很大。另外,此文的目的是完完全全功利性的,讲的就是你辛辛苦苦学好文武艺后,如何卖与帝王家。蔡宁兄和陈楷翰陈疯子这种超然物外的,准备好清水洗耳朵哈。
 
   科研写作最常见的毛病就是没有逻辑。这一点和语言无关,中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区别。我博后老板经常说,很多美国博士生写的东西也没法看。
 
   关于写作的逻辑,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了。比如图表的取舍,顺序的安排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要把做过的实验,事无巨细统统写出来。你自己做的,你觉得重要,但别人不一定这么想。套句说俗了的话;一定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我经常给学生说,除非是你奶奶,连你妈都没有兴趣和耐心听你唠叨,80%的读者看你的文章都是一掠而过,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写博文,可以稍微话篓子一点儿哈。)
 
   另外,你在做的过程中,可能走过弯路,思路设计等等都有过变化。这些弯弯绕绕就不要写了。你自己知道就行,别人没有和你一起走这个过程,也不知道你的心理活动,所以也看不懂。你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可。(当然,如果负面结果很重要,那当然要提一下,省得别人也走弯路。这个分寸如何把握,就是考较工夫的时候。把握不好,就去问问前辈)
 
   中国学生,能读到博士这个阶段,脑子一般都是清楚的,在叙述的逻辑方面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下面主要交流一下如何提高科研写作的英文。讲英文科研写作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数都很长,你看了也不一定都能记住。我就讲三个非常简单的要点,保证你能记得住。
 
   第一,提高科研写作水平,最最最最重要的重中之重,我最重要的心得,说出来很简单,就是两个字:“耐心”。 写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有耐心。这个可能和我个人有关。我一气呵成的文章,人家往往批的我满地找牙。我精雕细刻,苦苦思索出来的文章,基本上都会得到好评。所以,我个人的经验就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做文章,不能。。。哦,不对,我是要说,科研写作不是写诗,不要文不加点,不要李白,科研写作是绣花,要的是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定要慢慢写,性子要压住(所以陈疯子写不了呢,他不肯屈就读者嘛)。
 
   而且,写完了之后,一定要放一两个星期再投出去。投稿之前一定要再花几天时间改几遍。我敢赌一桌满汉全席—你放几周之后再看,肯定有你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肯定有你觉得不通的地方。你当初写的时候,胸中“自有丘壑”,其实很多时候是主观地自说自话,并没有客观的把意思表达出来。很多句子写出来,靠的是你的意识流,自己写起来痛快,别人却不知你什么意思。你自己在你胸中的“丘壑”里弯弯绕绕,别人不一定能跟上。放个几周,胸中的激情消失了,意识流也都流光了,就可以比较冷静客观地看自己的文章。肯定有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我只知道三个人写作是一气呵成的。一个是哈佛大学的伟大的生态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威尔逊写作几乎不用改第二遍,写完就可以付梓。但是人家能得普利策奖(美国最大的文学奖),你行吗?你不多改几遍?还有一个是清华的施一公教授,据他说,他有一次一晚上就把一篇投Nature的文章写完了。这个我是极其佩服。第三个是中科院的邢老人家,科学网的网友都很熟悉了,他LRJ是江湖有名的快手,写文章也经常是下笔千言,立马可待。但是我想,他搞的理论物理,公式是主要内容,描述性的文字是次要的,而且学物理的人自有一套语言和逻辑体系,有别常人,所以我们学不了。 我博后老板是学物理的英国人,大家都说他写作极佳,但是他写一篇生物的Nature/Science也得一个月。
 
   好几年前看过一个加州大学的大牛讲如何写基金标书的视频,给我印象很深。此大牛(美国的母语写作者)多少年来NIH的基金没有断过,而且经常同时拿两个(美国的基金基本是看本子,不看人的。我认识两个院士很多年都拿不到钱)。大牛说,他写一个本子,要改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你能想象得到吗)。最后一版和第一版比起来可以面目皆非。所以他建议写作一定要早早的开始。写完了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改一遍。他说他改写的稿子能有一尺高。在那个视频里,我记得他说,then  rewrite it, then rewrite it, then rewrite it,一口气说了能有六七遍强调这个事儿。
 
   我觉得,写文章和写标书虽然有不同,但是道理差不多,一定要提早开始,改个几遍再投。
 
   第二,一定要秉持我最不齿的西方还原论思维。中国人的思想有时候很深,很复杂,想表达的意思很精妙。所以中国人讲存乎一心的哲学,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究尽在不言中。这种哲学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基因里了。但是,你去给编辑和审稿人“拈花微笑”吗?人家回过头来给你一棒子。禅宗有个词叫棒喝。什么是棒喝?这就叫棒喝!(此处应该有幅漫画。)
 
   西方人的思维特点就是“肢解”“还原”。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是这样教育的,一直到生意场的经营管理测略,什么“和乔布斯学管理”之 类的烂书,都强调先把一个复杂的事物肢解还原成多个简单的事物,再一一处理。(其实我隐隐觉得,西方很多东西,包括人工智能,都是对真实世界的还原模拟。东方人用整体的思维方式从上而下的去认识宇宙自然,西方人先还原了之后,自下而上的,通过无限接近的模拟方式去认识事物。所以他们认识到的都是近似的假东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如苹果手机诸多的实体模拟程序,因为太像了,人们都感觉不出来。)
 
   兰若寺的燕赤霞大侠说,道可道,非常道。这话可以反过来说,若要道,弃常道。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既然你要发论文,就别学陈疯子故作高深了,一定要繁杂化清淡。你既然想写论文,那就是要和人交流,要和人交流,那你的思想只要“道”出来,就必然要失真。你要做的就是,通过细细的分割,把失真率降低。
 
   好像说的太玄了哈。高大上的玄谈背后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简单的规则:重写所有的长句子!
 
   就这么简单。
 
   中国人写英文,喜欢从句套从句,从句再套从句。你把所有三个以上的从句都改成两个以下,你文章的接受率就大大提高了。
 
   欧洲人我不清楚。美国人,一个句子里若出现三个以上互相有逻辑关系的事物,普通人的耳朵就关上了(没有统计数据,是我自己的感觉)。科研人员能好一些。但是如果你把一个含两个关系的句子,分割成两个各含一个关系的句子,一般的科研人员就会觉得读起来轻松的多。当然,我就是举这么个例子,很多时候是不可能分割 开的。但是,宗旨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割成多个简单的句子。这样做,读起来会稍微显得罗嗦一些,但是别人肯定能读得懂。(这也要有个度,也不能太罗嗦了,从句还是有用的。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要化繁就简。)
 
   从操作层面来讲,如果一个句子超过了Word文件的四行,你就一定要想办法或者缩减或者分割,三行其实都嫌长了。很多美国人的大脑不足以处理这么长的信息。(除非你英文特别好,用词捏拿都很有分寸,那就没有这个限制了。但是,如果你的英文这么好,看我这篇博文就是浪费时间了。)
 
   第三,用小词儿,不用大词(jargon,自己去查这个词的意思)。除了专业词汇,不要显示你的词汇量。马克吐温说,要想写好,很简单,杀掉所有的形容词。科研写作是一样的,尤其是动词,能用use,就不要用utilize。形容词,凡是太花的,全部删掉。平平实实。这不是文学创作,不是写小说,不需要词汇量。我博后的大老板有时候会在讨论部分加点儿比较感性一点的词,不多,两三个而已。即就是这样,博后的二老板还是很反对,能删的都删。
 
   儒林外史里有个秦翰林。秦翰林很看不起放浪形骸不求功名的天长县的杜少卿,他让自己家族里入了学的子弟们在书桌上都贴一个小纸条—“不可学天长杜仪”(杜仪,字少卿)。如今我说,要发SCI文章的青年博士生博士后,你们听我的,在电脑的桌面上都贴一句话:”不可学泉州陈楷翰“。
 
   你们去看看陈楷翰正儿八经的专业博文(散文不算)。。。那是一个大词接一个大词,专有名词不解释不说,把些动词都搞得那么复杂。除了他师兄戎可和我,不知道谁有耐心去一个一个请教他都是什么意思。至于看懂看不懂?那是谁也看不懂(我请教之后,能看懂七八成),比相对论还玄。所以,同学们,如果要发SCI论文,就去看陈楷翰的博文,他怎么做,你们就反着做,庶几能发。
 
   差不多就这些了。还有一些细节的技巧,比如动词不要放在很长的词组后面(美国人读句子的时候下意识地在找动词在哪里 ,如果你放在句子的后半段,他一下子看不到,心里就会着急)等等。那些我说了你也记不住,我也就不说了。
 
   词汇量,不重要。你的目标不是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写小说。日常的词汇加专业词汇足够了。何况还有我刚才说的第三条。
 
   语法,重要,但是简单。真的很简单。其实常见的语法错误就是那么多。找一本新东方的托福的语法书。认真看,认真做所有的练习,两个星期,保证你能杜绝90%的语法错误。剩下的10%不好解决,但是不会让审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到现在,什么地方加the,什么地方不加the,我还是搞不清楚(其实美国人有些时候对加不加the也有争议),但这些都对你发文章影响不大了。
 
   对于英文程度比较高的科研工作者,想写的精致文雅一点的,我100次强烈推荐这篇文章:“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网上一搜就有,免费下载的。这文章我看了好几遍了,每隔几年看一遍。现在能达到文章要求的50-60%,还在继续努力中。内容是什么我就不废话了,总之就是科研写作的九阳真经,绝对的宝典。
 
   总结一下:英文的科研写作的宗旨就是化繁就简,屈尊俯就读者,让人读着不累。如何才能不累呢:整篇文章要有逻辑;每句话要短,尽量一句话一个意思,不要把复杂的意思挤到一句话里;每个词要简单,用小词儿,不用大词儿。为了保证这几点,一定要慢慢的多改几遍。
 
   最后叮嘱一句,怕你们忘了,科研文章,不要李白,不要陈楷翰,不要那高,不要那多雪。
 
 
 
又及:我上面说的完全是八股实用文。而且是初级和中级层次的,单纯就是为了博士生青椒们发学术文章而已。而真正的科研论文也可以写的很有文采,爱德华威尔逊,还有很多有文化底蕴的科学家,都可以写得很漂亮。 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全民民主,什么事情都是全民参与),做什么事情的趋势都是向下看齐,实用即可。所以那种科学家/作家也越来越少。这其中如何做到平衡,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是一件很考较功夫的事情。
 
又又及: 好像有朋友误会了。我和陈疯子是铁哥们。我对他那是明贬暗褒,这么夸他,正是赞他特立独行,矫矫不群,他高兴着呢。  我是真心贬他,但是换个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真心褒他。我是“何时忘却营营”,他是已经“小舟从此逝“了。
 

“火腿三明治定理”是什么?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谦让、不拘小节的民族。正是在这种民族思想的熏陶下,才出现了孔融让梨这种传送千年的佳话。与中华民族的谦让和大气不同,西方国家的朋友却相对严谨。他们更加追求获得公平的机会,不管是男女权利的平等还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很好地展现了西方国家民众对于公平的追求,这种追求甚至也延伸到了我国民众最不挂怀的事物的平均上。
 
在西方国家中,要说到最常见的事物,三明治绝对能占据一席之地。因此,这种美食的平均分配也成为了外国人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你别说,外国人还真发明了解决平分三明治的科学定理,而且这个定理的名字真的就叫做“火腿三明治定理”(ham sandwich theorem),由此可见外国人对于追求平等和喜欢吃三明治的程度。
 
这个著名而有意思的”火腿三明治定理”(ham sandwich theorem)的诞生可不是信口开河胡诌的,而是经过专业人士的严谨科学论证得出的结果。得出这一理论的是数学家亚瑟斯通(Arthur Stone)和约翰图基(John Tukey)在 1942 年得出的,而且是测度论中的经典理论。
 
该定理是:任意给定一个火腿三明治,总有一刀能把它切开,使得火腿、奶酪和面包片恰好都被分成两等份。
 
当然,作为一个可定定理,著名的“火腿三明治定理”(ham sandwich theorem)绝不仅仅用来解决平分三明治的问题。该理论产生之后,又被进行了进一步延伸,即如果在n维空间中有n个物体,那么总存在一个n-1维的超平面,它能把每个物体都分成“体积”相等的两份。这些物体可以是任何形状,还可以是不连通的(比如面包片),甚至可以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点集,只要满足点集可测就行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些看起来十分有趣或者简单的科学理论,很有可能是借助复杂的理论获得的,也有可能被拓展成为复杂和高深的理论。当然,对于那些吃货来说,只要这个理论能成功地帮助他们平分火腿三明治中的火腿、奶酪和面包片就行了。
 
 
http://vip8.wall.49109.com/v2/web/index.php?c=site&a=entry&eid=113

保福寺烟酒僧的搬砖日常

前阵子忙着硕转博考试复习,去找了下Boss,给我一篇机器学习领域计算凸包的文章 Stratifying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Proximity to the Convex Hull Boundary(基于接近凸包边界的高维数据分层)

痘痘和饮食

痘痘和食物的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而且观点学说矛盾冲突。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讨论的前提没有确定下来。是在科学的框架下讨论,还是在经验的视野内讨论,对结论会有很大影响。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痘痘和饮食的关系尚不明确;从经验的角度来说,要保持清淡饮食。

科学的角度

目前关于痤疮和饮食关系的研究文章,其措辞绝大多数是很谨慎的,都是用“或者”、“也许”、“可能”这种语气虚弱的词。例如美国皮肤病学会2016年发布”Guidelines of care for the management ofacne vulgaris”《寻常痤疮治疗指南》,对痤疮与饮食关系的结论是:

1、基于目前的证据,没有特别的饮食调整推荐用于治疗痤疮。

2、研究显示,高血糖指数的饮食可能与痤疮有关系

3、有限的初步研究提示,某些饮食(特别是脱脂牛奶)可能影响痤疮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对痤疮与饮食关系只有一句话:
 
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更早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 对痤疮与饮食关系的表述是:
 
患者宜少食高糖、 高脂肪、 酒、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多食蔬菜(豆芽、青菜、 蓬蒿菜、 冬瓜、 丝瓜、 苦瓜、 荸荠)及水果。常饮绿豆汤有清肺热、 除湿毒之功效。多食含长纤维的食品, 保持大便通畅, 对防治痤疮有良效。
 
以上指南的文字表述都非常谨慎,可见痤疮和饮食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经验的角度
 
辛辣、油腻、油炸、高糖分食物不一定会导致痘痘,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吃这些食物长痘痘的风险会比较大,原因在于这些食物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皮脂腺,使皮脂增加,痘痘变严重。所以饮食还是应该尽可能保持清淡,避开这些高风险的食物。
 
1、躺枪背锅的辣椒
 
很多时候医生建议痤疮患者不要吃辣椒,其实辣椒也要一分为二,单纯吃一点新鲜的辣椒问题不大;但是水煮鱼、麻辣烫之类的又辣又有很多油很高热量的食物,可能使痘痘变得更加严重,是痘痘患者最应该禁忌的。
 
2、学会看营养成分表,少吃或不吃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
 
1.1、甜食含有大量糖类,刺激胰岛素分泌,破坏体内其他胰岛素平衡,使雄激素增加,而雄激素会刺激皮脂腺导致皮肤长痘;
 
1.2、糖类在人体内代谢时需要B族维生素。糖类食物摄入多了,B族维生素大量消耗,从而成为痘痘加重的因素之一;
 
1.3、甜食里一般都含有大量白糖,黄油等,白糖和优质的能量很高,机体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导致分泌更多的皮脂,让皮脂变得更加油腻,堵塞毛囊,加重痘痘。
 
1.4、而辣椒中的辣椒素由于会增加血液循环、加速心跳,让人脸部发红发热、皮肤发热会刺激皮脂腺的分泌,从而导致的长痘,或者是对辣椒素过敏的人可能会吃了辣椒长痘。
 
3、少吃或不吃热带水果
 
很多人会纠结一个问题:都说要多吃新鲜的水果,像芒果荔枝榴莲之类的热带水果,又好吃又有营养,长痘痘的人能吃吗?
 
我的看法是,热带水果首先是热的,其次才是水果,这两个性质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把热(也就是高糖分)放在第一位,对于痘痘患者来说,最好还是不要吃。
 
4、发物
 
发物是容易长疮疖或引起某些病变的食物,常称之为“腥发之物”或“腥擅发物”,较为公认的发物包括鱼、鸡、羊肉、鹅、酒、椒、姜、蒜等。发物的禁忌范围极广,尤其为外科疾病所禁忌。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和痤疮有关的发物包括哪些,具体影响机理如何,这些都尚待进一步研究。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和前面三类食物有关的发物还是尽量少碰为妙。

参考:叶剑青理性护肤学堂:这里

怕吃辣长痘,其实甜食更会让你长痘

我想做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趣闻逸事

发表在博士数学论坛

仿照北大未名BBS上的文章,我在这个帖子也不定期更新数理学家的趣闻逸事。内容一般来源于书籍和网络,由于数量之多,恕我不一一注明出处!

向伟大的数学计算科学学家冯诺伊曼致敬,靠他我玩的LOL
Math1.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后,冯·诺伊曼应聘担任了研究院的教授。当时那个研究院仅聘有六名教授,其中就包括创建相对论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前辈天才大数学家外尔等。冯·诺伊曼那年30岁,而立之年,是普林斯顿最年轻的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因这些天才们的聚集而飞速发展,其研究水平之高,令世人瞩目。普林斯顿很快就成为世界数学的中心,是全世界数学家们的向往之地,著名的华裔数学家陈省身、樊畿与华罗庚都先后在这所研究院工作过。
 
樊畿教授这样描述:听冯·诺伊曼讲演必须有足够聪明,极度专心,否则绝对跟不上他。每次演讲,只有极少数的数学家能够勉强听得懂,奉陪到底。演讲的时候,冯·诺伊曼的思维敏捷,内容充实丰富,边讲边写,板书飞快,一会儿功夫就写满了整块的黑板,只好擦去旧的,再写新的。当要回过头来引用前面结果的时候,他会不断地指着黑板的某个位置说:根据擦过三次之前,写在这个位置的一个式子,再加上擦过六次之前,写在那个地方的一条定理,就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听惯了他演讲的数学家们笑称:冯·诺伊曼是“用板擦来证明定理的人”。因为他经常是根据早已擦掉的步骤,进行推理证明。

Math2.有所长必有所短,天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却是个非常蹩脚的司机,开车时经常走神去思考问题,难免时常出现险情与交通事故。他几乎每年要撞坏一部汽车。在当年普林斯顿的一条街道的尽头,堆放着所有被冯·诺依曼“报销”了的废车,那块地方获得了一个绰号:冯·诺依曼之角。


Math3.冯·诺依曼能够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内成功地研制计算机是奇迹,是异数,要知道一个轰隆作响的计算机与研究院里那高雅沉稳的传统学术气氛是多么不协调。只有冯·诺依曼,能够凭着他那超级人望和威信,说服研究院同仁,加之他长袖善舞,成功游说政府和军方慷慨解囊,方使得计算机的科研项目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上马启动。虽然研究院容忍他聘雇进来一批工程师,制造了计算机,但是没有多少数学家对他的科研项目真正感兴趣。冯·诺依曼是数学家出身,深深理解他的同事们,他明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绝非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数学生长的好土壤。在他将要离开普林斯顿,前往首都华盛顿就职的时候,他必须为他的计算机找个栖身之地。他选中了附近的普林斯顿大学,而普林斯顿大学也乐意接受冯·诺依曼的“礼物”,并承诺保持机器正常运转。后来,普林斯顿大学十分后悔,因为计算机的运转与维护费用一年高达十万美元。冯·诺依曼去世的不幸消息传来,普林斯顿大学立即关闭了计算机。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一时之间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堆废铁。IBM趁机索要,普林斯顿大学乐得甩掉“包袱”,让IBM用大卡车运走了。拥有当年冯·诺依曼的计算机,IBM在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厂商中间鹤立鸡群,风头更劲。普林斯顿大学后悔莫及,当年IBM没有拆走的、钉在墙上的6英寸的计算机的开关控制器,成为仅存的珍贵文物。更为可惜的是,当年冯·诺依曼的追随者们,后来都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先锋,他们各奔东西,没有一个留在普林斯顿,那个让他们受尽歧视的地方。

樊畿先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我说:“现在看来冯·诺依曼当时是有道理的。可是当年,普林斯顿的人都不理解他。他如果只做数学,那他顶多是影响数学界。今天我们看到了,冯·诺依曼的工作影响了整个社会和全人类!” 真是“千载谁堪伯仲间”,冯·诺依曼的远见卓识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Math4. 香农(Shannon)发明信息论的时候,引入了对事件不确定性的度量。为了给这个概念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想着冯·诺伊曼是个数学家,就去征求他的意见。冯·诺依曼建议把它叫做熵(Entropy),因为这个词已经在热力学中得到了应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没人知道熵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在与别人辩论的时候便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Math5.据说有一天,冯·诺依曼心神不定地被同事拉上了牌桌。一边打牌,一边还在想他的课题,狼狈不堪地“输掉”了10元钱。这位同事也是数学家,突然心生一计,想要捉弄一下他的朋友,于是用赢得的5元钱,购买了一本冯·诺依曼撰写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并把剩下的5元贴在书的封面,以表明他 “战胜”了“赌博经济理论家”,着实使冯·诺依曼“好没面子”。

Math6.在ENIAC计算机研制时期。 有几个数学家聚在一起切磋数学难题,百思不得某题之解。有个人决定带着台式计算器回家继续演算。次日清晨,他眼圈黑黑,面带倦容走进办公室,颇为得意地对大家炫耀说:“我从昨天晚上一直算到今晨4点半,总算找到那难题的5种特殊解答。它们一个比一个更难咧!”说话间,冯·诺依曼推门进来,“什么题更难?”虽只听到后面半句话,但“更难”二字使他马上来了劲。有人把题目讲给他听,教授顿时把自己该办的事抛在爪哇国,兴致勃勃地提议道:“让我们一起算算这5种特殊的解答吧。”
大家都想见识一下教授的“神算”本领。只见冯·诺依曼眼望天花板,不言不语,迅速进到“入定” 状态。约莫过了5分来钟,就说出了前4种解答,又在沉思着第5种……。青年数学家再也忍不住了,情不自禁脱口讲出答案。冯·诺依曼吃了一惊,但没有接话茬。又过了1分钟,他才说道:“你算得对!”
 
那位数学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离去,他不无揶揄地想:“还造什么计算机哟,教授的头脑不就是一台‘超高速计算机’吗?”然而,冯·诺依曼却呆在原地,陷入苦苦的思索,许久都不能自拔。有人轻声向他询问缘由,教授不安地回答说:“我在想,他究竟用的是什么方法,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听到此言,大家不禁哈哈大笑:“他用台式计算器算了整整一个夜晚!”冯·诺依曼一愣,也跟着开怀大笑起来。

Math7.一次,冯诺伊曼在晚会上,女主人勇敢地向他提出一个谜题: 
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相对而行,且相距1英里,这时栖在一列火车前面的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朝着另一列火车飞去.当它飞到另一列火车时,它又迅速地飞回来。它一直这样飞过去飞回来,直到两列火车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问这只苍蝇共飞了多少英里? 
大多数人,尤其是懂一点数学的人,都是先计算出它每一来回飞的路程,然后把这些结果累加起来。这涉及到无穷级数求和的问题,这样做并不难,但就是麻烦,费时。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技巧。首先计算出两列火车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碰撞,很容易算出来是1分钟。而苍蝇每小时飞60英里,1分钟1英里,太容易了。 
几乎在女主人刚解释完问题的同时,冯诺依曼就答道:"1英里." 
"太让我惊讶了,你这么快就算出来了,"她说道,"大多数数学家都没能看出这里面的技巧,而是用无穷级数去计算,这花费了他们很长时间。" 
"什么技巧?我也是用无穷级数算的,"冯诺依曼回答道。

Math8.钟开莱给人的印象那是牛逼哄哄的。甫列华氏门墙,一天华老爷子啰里八嗦讲了一大堆东西,钟开莱不服气回家折腾了十页的纲领性文字,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扔给华罗庚,意思是你拿去看吧。华老爷子很不爽,说你不就是个毛头孩子吗,跟我玩这套,华罗庚也折腾了一晚上,硬是把这10页压缩成3页,回敬给钟开莱。当时是西南联大吧,学习氛围可见一斑。

Math9.钟开莱到美国留学以后,师从John Tukey和Harald Cramér。据说John Tukey曾经用红笔把钟开莱论文中的语法错误一一标注出来。钟开莱就跑到图书馆把John Tukey的全部著作都找出来,用红笔将其中的所有语法错误也一一标注。
 
沈从文一天与钟开莱会面,钟开莱指正说:你在《从文自传》中写杀人,让犯人掷爻决定生死,说犯人活下来的机会占三分之二(阳爻、顺爻:开释;阴爻:杀头。),那不对,应该是四分之三(阳爻一,顺爻二:一阴一阳与一阳一阴;阴爻一)。
 
Math10. 钟开莱原本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物理系,当时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是吴有训先生。
 
  吴有训开设光学课,钟开莱听了几次课以后觉得他讲授的内容书上全都有,自己看书自学就可以,就开始逃课。
 
  可当时理学院听课的学生只有寥寥十来人,走了一个很现形,吴有训很快发觉钟开莱逃课的事实,大发雷霆。钟开莱担心今后的日子混不下去,所以转到了数学系。
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
---杨振宁赠陈省身
 
Math11. 杨振宁当时是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陈省身是数学系老师。杨振宁选了一门陈省身的《微分几何》。一次杨振宁遇到一道题,想了好几天也想不出来。而当他向陈省身请教时,陈先生一句话就让他茅塞顿开,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一句话能把我苦思冥想的问题解决,这足见陈先生的大智慧。” 
Math12.“陈先生上课非常奇妙,简直像变戏法一样。后来,我听他在美国的学生讲,看他上课的板书,简直让人惊讶。当他算一道题的时候,经常越算越长,写满了一黑板,而陈先生一点都不着急,依然有条理地算下去。算到最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长长的演算一项一项都相互消去了,最后剩下了一个极为简洁的结果,我们都觉得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屡屡在做这件事情,学生们觉得他上课像变戏法一样。” 
 
Math13. 他每天来上课,都在黑板上写满长长的微分计算,而这些微分需要微分形式的变换。他从来不带任何笔记,从来不停顿去思考任何难以捉摸的结论,从来不犯错误。整个课堂展开得如此美妙流畅,就好像我们在阅读一本编写完美的书。后来,一位非常有勇气的学生在课后问他,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他平静地回答,事实上,他开始发展这个主题时就没有写下任何东西。他说,就好像他头脑里有一块黑板,相关的知识就写在上面并永远存在。这样说是如此的文雅,没有让人感到一点不谦虚。
------- Robert E. Greene回忆陈省身教书

 

BB那些事

1.数学家总是想着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个确切的解答,于是他鼓足勇气,交出一片真心,结果得到了一个被拒绝的答案。

2.4.4表白,5月12日写下表白过程。5月13日突然释怀:我喜欢的是那时候向你表白的我,和你无关!自己也感觉自己好可爱!

3.“真正意义上的爱,是长留于心底的,即使已过去很多年,在你以为已经忘记的时候,回忆会忽然纷至沓来”。每当我想起我们的那些美好的过去,曾经彼此那么在乎对方的一切到最后沦为了连普通朋友都不如的人,我就有种揪心的疼。我知道无论过多久,这份记忆不会淡去,因为过去越甜,分开以后就越痛。

4.很多感情,都是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淡;经得起聚散,却经不起时间考验。时间会冲淡激情,爱情也会从浪漫过度到平凡。总有一些温暖,在淡雅的心间抚慰;总有一些感动,在细暖的心间流淌;总有一些铭心,在芳香的心间欢腾;总有一些快乐,在落寞的心间逗留。

5.最近在研究爱情心理学,希望能发表论文:

表白的困惑:

1、那么喜欢的女孩,错过了就不可能再拥有了,应该努力一搏,不然以后一定会后悔,幸福得自己去争取(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2、我很普通,而且走的是不同路,她不可能喜欢我的,表白成功的概率为0,表毛线白啊!

结果:既然很难用理性进行合理性分析,交给概率吧。如果我发一句:还在么。假如她回复“在”,我就表白;否则,不表白。结果我表白了!

6.真心喜欢一个人,总给我一种终身伴侣的错觉。后来我成为了一个浪子,不在一个人身上花费太多感情,怕自己受伤害。

 

爱情的困惑:

1、男人的表白在女人眼里为啥是很不man(没男人魅力,把决定权交给女人)的行为,而不是把人家当作为爱情敢于牺牲的勇士?

2、表白被拒后两者的友谊为啥会从好朋友骤减为零?

3、表白后各种关心行为被当作居心叵测,还会心生厌烦,而不是被当作曾经喜欢,一直思念,难以放下的表现?

4、表白时人家交出一片真心,为啥反而要进行无情打压?

5、男人表白时放弃自尊心,女人应该认为男人很没价值还是觉得他是真心付出,应该称赞?

 

世界真奇妙,人心好复杂

精彩评论:

1、(何zl)没关系,想当年涛哥也被拒绝了

2、(张hd)林肯不是都被甩过,刘德华不是说就是因为失恋才一心于事业吗?这说明什么?

(我)这说明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张hd)看到差不多的再来呗,一成靠实力,八成靠运气。就和买股票一样,买潜力股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哭过就好了,伤都会走的

3、(曾ff)爱情的本质就是自私和占有

追忆昔日的两道好题

第一道是2009年江西省中考数学样卷里出现的题,以前和解答一起整理过,后来因电脑装系统丢了。犹记得当时初三的时候想破脑袋也不知道怎么证,后来借了老师的答案一看后顿悟了!那时觉得此题奥妙无穷!

此题是通过度娘,在以下链接中找到的,另一份文档有它的改编题,参考:http://www.doc88.com/p-7166254788327.html以及http://wenku.baidu.com/view/0e453908b9d528ea81c7799e.html?from=search


另一道题忘了,大概和如下题的第三问类似:

来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17394854332280692.html

也可参考http://wenku.baidu.com/view/c9caeabb19e8b8f67c1cb998.html?from=search

此题当年考试的时候一直不会,考完后想了很久也没思路,后来开夜车的时候刘C告诉我的解答,当时试了试,确实可行!

LaTeX公式测试

\[a^2+b^2=c^2.\]

\begin{align}\sum\limits_{k=1}^n&=\ln n+\gamma+c_n\\\sum\limits_{n=1}^{\infty}&=\frac{\pi^2}{6}\end{align}